猩红热和川崎病的区别即使知道五点也不会混淆
2022-06-19 18:47:39 阅读()猩红热和川崎病是非常像的,所以不少家长都容易弄混淆,那么猩红热和川崎病的区别在哪些,到底怎么鉴别猩红热与川崎病,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猩红热与川崎病的区别
http://www.Sina.com/http://www.Sina.com /
猩红热迅速发病、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发病时可发生惊厥谵妄。 患者全身不适,喉咙疼痛明显,影响食欲。 咽扁桃体充血明显,也可见脓性分泌物。 舌头红,乳头红得像草莓一样,叫杨梅舌。 颈部和颌下淋巴结肿胀,有触痛。 皮疹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颈、腹股沟,1天内迅速蔓延全身。
据说颊部红潮无皮疹,口周皮肤苍白,口周苍白。 皮肤皱纹如腋窝、肘部、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颜色较深,其间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形成深红色“爸爸症候”。 口腔粘膜也可见粘膜疹子、充血或出血点。
川崎病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常见,5~11天或以上( 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可见裂纹出血,杨梅样舌。 手部有硬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在甲床皮肤边界。
也有急性非化脓性暂时性颈部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明显,直径约1.5cm以上,多出现在单侧,稍有压痛,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行治愈。 发热后不久(约1(4天)出现斑片状丘疹或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少见疥癣样皮疹,多见于躯干,无疱疹或痂,约1周左右消退。
区别1:致病原因不同
猩红热是疹子疾病中比较少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由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有多种致病原因,如乙型病毒、逆转录病毒、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等,有人认为可能是环境污染或化学物质过敏所致。
症状不同
猩红热易发生严重并发症,1%~2%的患儿1~3周后发生急性肾炎,0%~3%发生风湿热,还有化脓性淋巴结炎、心肌炎等,应引起特别重视。 川崎病包括心血管并发症、休克、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高,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区别2:
猩红热多为5-15岁儿童,全年发病,尤以冬春季节多见。 川崎病患儿年龄小于猩红热,80~85%患者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孩多,男:女1.3-1.51,无明显季节性,多于夏季。
区别3:并发症不同
猩红热是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强感染性,其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菌者,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产生的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细菌。 川崎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与多种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无感染性。
[! -empirenews.page----]
红热和川崎病怎么治疗?
区别4:发生年龄不同
区别5:有无传染性
患者隔离6天以上,咽试条培养3次阴性且无并发症,可解除隔离。 对咽试验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猩红热的治疗方法】
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 吃柔软清淡的食物,多喝水。 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预防二次感染,老年人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
1、隔离患者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链球菌感染的常用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 为完全清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以使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 重症情况下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天。
2、一般治疗
高热可采用少量退烧药或物理降温等方法。 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时,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对合并中耳炎、鼻窦炎、肾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
3、抗生素疗法
4、对症治疗
发病后10天内用药,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进程,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
每日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连续给药2~4小时; 同时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连续4天,然后减至5mg/kg•d,顿服。
一、急性期治疗
剂量每日30~100mg•kg,分为3~4次。 服用14天,退热后,每日减至3~5mg/kg,每次顿服,接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丙种球蛋白
强地松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控制川崎病早期炎症反应一般不仅仅是皮质激素。 强地松,口服,成人15mg~40mg/天,必要时增加至60mg/天,分批服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维持量为5mg~10mg/天。
2、阿司匹林
3、皮质激素
每日服阿司匹林3~5mg/kg,1次,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前,如无冠状动脉异常,发病后6~8周一般停药。 对于遗留冠状动脉慢性期的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并密切随访。 有小单发冠状动脉瘤的患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直至动脉瘤消退。 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每日分3~6mg/kg、2~3次服用潘生丁。 有巨大肿瘤的患者易血栓,易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可口服法华令抗凝剂。
二、恢复期治疗
心有梗死和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静脉或导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给药,促进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再灌注。 溶栓1小时内给予尿激酶20000u/kg,继而每小时3000~4000u/kg。 冠状动脉给药1小时内尿激酶1000u/kg。 也可使用链激酶,静脉溶栓1小时内输入链激酶10000u/kg,30分钟后可再使用一次。 以上药物能快速溶解纤维蛋白,效果好,无副作用。
1、抗凝治疗
近年来,应用球囊导管扩张冠状动脉狭窄病例取得成功。
2、溶栓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术适应证有:左主干高度梗阻; 多支高度梗阻; 左前降支近高度闭塞。 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例,内科治疗无效,可行瓣膜成形术或瓣膜置换术。
3、冠状动脉成形术
发生心源性休克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应相应治疗。